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

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

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

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寶瓶文化】「媽媽,我可不可以帶手機去學校?」小靚露出渴望的眼神,期待著你點頭同意。「媽——媽——可、不、可、以、啦?」
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
見你不為所動,孩子只好拉長音,試著讓你改變心意。
「為什麼我不能帶手機去學校?」關於這個問題,你實在懶得理。
「為什麼?為什麼?為什麼?」小靚仍不放棄。「同學們都有帶啊!為什麼就只有我不能帶?這樣真的很奇怪耶!」
「很奇怪?哪一點奇怪?」小靚這句話,正好踩中了你不以為然的底線。「你是去學校讀書,還是去上班做生意?很奇怪?我看你們現在這些小孩才是很奇怪!帶手機要做什麼?」你用力拋出這個問題,等孩子接招。
「可是,同學都有帶啊!」小靚試著強調這一點。
「同、學、都、有、帶,然後呢?」你眼神堅定地看著孩子。
「就只有我沒有,那不是很奇怪嗎?」小靚有些氣急敗壞地回答,因為帶手機到學校的要求,她已經不知道說多少遍了。
但顯然這個答案對你來說是弱了點,仍然無法說服你。因為你覺得,學校不就是上課、學習、和同學相處的地方?能夠面對面,幹嘛還需要手機?
「算了,算了,懶得跟你講了。反正再怎麼說都沒有用,老古板一個,根本不知道人家在想什麼。」小靚心灰意冷地說。
你還是沒有動搖,只是對「老古板」這三個字挺有意見的。
小靚不想說話了,正確地說,是不願再和你說話了,回房離去的背影有些消沉、落寞。但對你來說,似乎宣告著自己剛剛打了一場勝仗。
「帶什麼手機到學校?真的搞不清楚狀況。」
其實搞不清楚狀況的,也包括了我們自己。我們捍衛著一個信念:「上學幹嘛要帶手機?」但是對於當今青少年的互動生態,我們感到陌生,也不了解這種和他人不同、難以融入、有壓力的感受。
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
◎堅持合理使用3C與網路的祕訣指南
祕訣1/帶手機上學,要有理由
帶手機到學校?你和孩子都請給彼此一個好理由。給孩子用手機,當然需要理由,而讓國小的孩子帶手機到學校,更需要有合理的理由。帶手機上學,上課其實用不到,除非孩子常常低頭思故鄉──滑手機。
在學校要用手機查資料?說真的,如果老師採取數位教學,那麼學校總會有電腦、有網路讓孩子查資料。
下課時要看手機?孩子不是強調要和朋友聯繫感情嗎?上學時,同學、好友就在眼前,好好利用下課時間面對面交流,不是更好嗎?更何況,成長中的小孩多去操場、球場跑一跑、跳一跳,對於身高的發育、感情的維繫不是更有幫助?
或許孩子會說,在學校,大家都滑著手機在聊新下載的Apps,這樣可以和同學多多增進感情。這話乍聽似乎有道理,但怎麼能成為把手機帶去學校的理由?
若孩子想帶手機到學校,你們彼此都需要先釐清這麼做的真正需求。
「很多人都這樣啊!」「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帶?」
聽孩子如此質疑,往往也激得爸媽掰出許多歪理:
「很多人都在讀書啊!」「為什麼別人都可以考前三名?」
孩子當然不服氣,親子衝突就此爆發。
還有另外一個可能:是不是孩子想炫耀?若果真如此,請孩子把這份心思放在心裡,手機則放在家裡,別表現出去。
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爸媽難為 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上學?
祕訣2/爸媽別成為始作俑者
比較尷尬的是正好相反的情況:是爸媽要求孩子把手機帶在身上,以便隨時追蹤、掌握、好聯絡。
雖然這讓父母安心了,有些老師卻感到頭痛,一是擔心手機帶到學校太招搖;二是手機在學校遺失了很麻煩;三是誘使學生上課不專心,盡是低頭滑手機;四是可能會上課偷拍,上傳到YouTube、FB。
我們的理由是:「如果有急事,至少可以聯絡。」但說真的,給孩子手機這些日子以來,到底有過哪些急事?如果真的很急,請老師幫忙借個電話或用電話卡總可以吧?各位爸媽,請別讓自己成為麻煩製造者。
祕訣3/對青春期的同儕壓力,多敏感一點
我們不能輕忽小孩想帶手機去學校這件事,特別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,其中還牽涉到同儕的壓力。
你可能會告訴孩子:「你管別人怎麼說!」但是很抱歉,在這個青春期的階段,同儕怎麼說,還真的勝過父母的想法。
請仔細聽聽小孩的想法,或許在孩子心裡,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困擾。當然,許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可或不可,甚至教育部都訂定了《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》,允許國中小的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,只是在使用時間上有些規範。
我想關鍵在於:孩子「想要」帶手機到學校,背後的動力是什麼?釐清這一點,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現階段孩子的社群、互動及想法。孩子的理由,你是否全然相信,這當中也關係著你們彼此的互信。
或許我們可以轉個彎想一想:孩子沒帶手機去學校,到底會怎麼樣?如果換來的答案是「沒有手機好無聊」,那手機可千萬別讓孩子帶上學!
另一個重點是青春期孩子帶手機到學校,要他切換至飛航模式或上課關機,他能不能做得到?我想,一切都要回歸到孩子的自律能力,以及你對他的信任。
本文出自寶瓶文化《你被孩子3C勒索嗎?》

名校輔導長教路 18歲必備技能

名校輔導長教路 18歲必備技能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一張18歲的必備技能清單,現今孩子能有多少?美國史丹福大學前輔導長,眼看學生愈來愈依賴家長,列出成年需具備的8項技能,盡管港美情況不同,但這些技能,香港孩子一樣適用。
家長總想在孩子小時候,盡早裝備子女。考試分數要高、讀書要讀名校,才是孩子活出美好人生的關鍵?但家長可能放錯重點了,一條「18歲要具備甚麼技能」的問題,出現在問答網站Quora之上,早前引來美國名校史丹福大學的前輔導長Julie Lythcott-Haims回答,列出8項她認為18歲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技能,成為熱話。
8項技能 無關數理視野
這8項技能與學術、數理邏輯、國際視野等皆沒有關係,反而聚焦於非常「基本」的能力。例如她倡議,雖然父母總叫孩子別跟陌生人說話,但應教曉子女分辨善意與惡意的陌生人;到了18歲,須有與陌生人交談的能力。又指現今父母經常用車接載子女,點對點接送,但應確保子女在18歲時,有認路及規劃交通行程的能力;又說父母太常幫子女做家務、解決難題,必須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、抗逆力等(見表)。
她在史丹福從事學生輔導工作14年,接觸的學生,個個是學術精英。她發現學生分數均一年比一年好,課外活動多、又常常得獎,處身勝利組,但她同時亦察覺,愈來愈多的學生,說不出目標、看不到熱情。此令她開始反思,為何學生會變得「無趣」、無個性?
更甚的是,她看到學生獨立地面對世界的能力,反而正在消失。她見到更多的父母,會尾隨着新入學的子女,一同返大學,且事事代勞,例如代為提問如何揀科,又會幫忙報名各項活動等,她甚至要勸喻父母回家,令她愈感到不對路,究竟現在是在教大學,抑或中學?促使她及後撰書,又寫下這張18歲的必備技能清單。
當然,她描述的「美孩」現象,並非都與本港一樣,例如美國地方大,家長都會用車接載孩子,孩子少認路。相比起來,本港地方小,交通工具便利,不少孩子到中學後自行上學,情況較好。
但她大部分的描述,亦適用於本港小孩。例如做家務的能力,美國小孩或比本港小孩更好,因美國不流行聘請外傭,孩子參與做家務的機會,仍不算少,反而在本港的孩子,家務都由外傭代勞,不懂做家務、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,比美國更多。
其實,無論在香港還是美國,近年亦面對同樣問題,當社會富裕、生育孩子少,孩子變得矜貴,父母更加寵愛。本港父母更為確保子女能躋身勝利組,把精力、焦點都放到催谷子女學習成績之上,以致一些基本的做人態度、自理能力都容易丟失。
本港已有不少報道,講述有中學生不會洗衣服、家長要陪子女進大學迎新營等。
這些做人處世的能力,或是自理的能力,雖然不在學校考試範圍,但對孩子出社會後的發展,卻有深遠影響,例如應付順境、逆境的抗逆力,往往就是名人的成功要素。正如蘋果創辦人喬布斯(Steve Jobs),也是經歷多次失敗、被趕出公司董事局後,再回歸蘋果創出iPod、iPhone的輝煌。這些能力不會反映在成績表,但卻可影響一生。
與陌生人溝通 學習獨立生活
又或是與陌生人溝通、懂得編排工作、管理金錢等,也是重要能力,若從小習慣父母庇蔭,日後不知如何跟上瞬息萬變的社會,更害了孩子。
天下父母心,當然希望孩子能在人生遊戲中勝出,一生安穩。但人生不會只得一個遊戲,玩完學歷遊戲,還有大大小小的人生遊戲。能夠裝備孩子勝出其他遊戲,才是真正的為人父母之道。

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

教小孩記帳,怎麼開始

如何透過記帳教小孩理財與價值觀?如何讓煩瑣的記帳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?

教小孩記帳,怎麼開始?
✽ ✽ ✽
這學期起,理財教育正式納入九年一貫課程,教育部更規劃在民國一○三年納入基測考題。「什麼是理財教育?理財教育可不可以教?」引起一陣討論。
《親子天下》專訪負責推動花旗基金會理財教育的公共事務處協理楊淑娟,她建議,父母可以透過教孩子記帳,讓孩子規劃自己的財務、審視金錢流向,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。「理財教育」可以從家庭開始,從記帳做起。
Q︰孩子多大可以開始記帳?
A︰「記帳」這件事需要有幾個前提:第一,孩子有零用錢或壓歲錢等可自由支配的金錢;第二,孩子具備基本的加減算數能力。這大約要到國小三年級之後。
Q︰為什麼要教小孩記帳呢?
A︰根據花旗銀行基金會在今年六月針對高中職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,超過一半的學生覺得父母給的零用錢是「不夠的」。而身為父母,也常常叨唸孩子「很浪費」、「都不知道存錢」。到底是父母給的不夠,還是小孩花得太多?若可以記錄每次的花費,當討論零用錢到底夠不夠時,就不會是件「羅生門」了。
此外,對孩子的好處是,透過詳細的紀錄,他會知道錢花到哪裡,會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消費模式,調整自己的消費方式。父母也可以知道孩子的金錢流向,甚至進而看見孩子在乎什麼。例如,你在帳上本發現,孩子每天都要買一杯飲料。結果不是因為他喜歡喝飲料,而是因為好朋友們每天都要喝一杯,這時,我們就可以發現原來飲料是他的社交工具。
Q︰要如何記帳?用什麼工具?要注意哪些原則?
A︰有些人會用電腦軟體記帳,然而,記帳最重要的是方便,隨手隨時可記,一邊記帳還可以一邊思考自己用錢的方式。最好的記帳工具就是一般有橫格的本子。
記帳時,應掌握以下三個原則:
● 分門別類:孩子年紀小,只要簡單列下日期、收入、支出、項目、結餘即可。國小高年級之後,可將項目細分成食、交通、育、樂等,並加上「想要或需要」的選項。分類精細,有助於審視消費時,一目了然。
● 筆消費都要記:無論金額多小都要記。
● 定期檢討帳本:記帳的目的就是檢視花費,在發下一筆零用錢前可和孩子討論一下花費。孩子通常很難做的好,不要過度責備,因為他正在學習。
Q︰要怎樣讓記帳成為生活習慣?
A︰記帳雖然好處多,但是過程繁瑣,要能落實記帳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鼓勵。要讓記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不妨試試以下三個方法。
● 每天記帳:孩子不記帳,有時是因為時間久了,實在想不起來錢花到哪裡去。年紀愈小,愈需要父母的陪伴,每天找時間和他回想今天的花費,記錄下來。如果每天記帳很困難,一週至少要記兩次。
● 讓孩子體驗記帳的好處:如果孩子零用錢有盈餘,幫他將錢存入銀行,讓他看見金錢增加的真實感。必要時給予一些獎勵,例如,每月帳面盈餘多少,父母就撥多少錢入戶頭,讓孩子有努力的目標。但給孩子零用錢不要和成績及家務綁在一起,小時候父母用錢控制孩子的行為,孩子長大後也會用錢控制你的期待。哪天,當你要求孩子洗碗時,他會跟你算洗一個碗多少錢,或在外打工洗一小時碗可以賺多少錢。
● 與財務規劃掛勾:有時會碰到一些節日,花費較高,例如死黨生日、父親節、母親節等,需要提前規劃,以免透支。也可善用孩子的夢想,幫助他用計畫滿足夢想。例如他想買一台兩千元的遊戲機,父母就可以和他一起規劃,每個月儲蓄三百元,半年後就有一千八百元。另外,為了獎勵他,父母贊助兩百元,遊戲機就可到手。
Q︰如果不認同孩子的花費,要如何和他溝通?例如,家長認為只要球鞋夠好,什麼球都能打;孩子則認為,每種運動都應有專屬的球鞋。
A︰當孩子將錢花在你無法認同的地方,先別馬上下判斷,認為他浪費。過多的價值判斷反而使得孩子不願意讓父母知道他的花費,抗拒記帳。
有時候青少年買一雙又貴又炫的球鞋,或許是運動需要,但主因可能是尋求同儕的認同,在孩子看來這的確是「需要」;但父母可能認定這是「想要」,不同於「需要」。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如果媽媽只願意買「三雙一百元」的襪子,而孩子非「一雙三百元」的襪子不穿,那麼,媽媽就直接提供她可以接受的金錢一百元,其他不足的,孩子必須撙節花費,從現有的零用錢支出。
孩子的花費背後反應的是他的需求。當孩子用零用錢購買想要的東西,若無不法就隨他吧!父母要堅守的原則是,不讓孩子預支。如果可能,幫助他做預算規劃,完成他的夢想。

轉轉自天下雜誌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20431-%E6%95%99%E5%B0%8F%E5%AD%A9%E8%A8%98%E5%B8%B3%EF%BC%8C%E6%80%8E%E9%BA%BC%E9%96%8B%E5%A7%8B%EF%BC%9F/?utm_source=parenting.website&utm_medium=ETU&utm_campaign=extend_article&eturec=1&ercamp=extend_article

4祕訣,別再被孩子3C勒索

身為家長的你不妨回想一下,自己是不是無形中也常被孩子3C勒索?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,這是在多次的演講場合及諮商過程中,爸媽常提出的無奈,他在《你被孩子3C勒索嗎?》一書中,教爸媽如何運用小祕訣,堅持合理使用3C與網路。

王意中:4祕訣,別再被孩子3C勒索!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 「你不給我玩,我就不要寫!」
「你不給我看手機,我就不吃飯!」
說真的,我不吃這一套。尤其當孩子脫口這麼說時,更會讓我吃了秤砣鐵了心:一、定、不、會、給。有時我還會想:「孩子,你真的不了解我!」
然而,類似的場景卻在許多家庭裡不斷地上演。
有些孩子擺出一副賴皮的模樣:你不給,什麼都別談。功課停擺、洗澡停擺、吃飯停擺……所有事情都一律罷工,一切的訴求就只為了一件事:「我要玩3C!」
「我根本就拿他沒辦法。」
「所以呢?」
「……就只好給了。」
這是在多次的演講場合及諮商過程中,爸媽所發出的無奈。
這種勒索的方法很容易讓父母遺忘,總是想著:給了就能了事,孩子只要不哭不鬧不吵,自己也清靜好做事。不用想太多,滑滑手機、點點平板、玩玩電腦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。「我們大人不是都在用?」這樣給自己一點安慰,讓心裡舒坦一些。
「僅此一次,下不為例!」我們常常這樣告訴孩子,其實更是在暗示自己。說完繼續奉上3C,大家相安無事。
但問題來了,孩子對3C需求無度,似乎吃定了你;開口要,你不給,於是八點檔的老套劇本再上演一次。幼兒園哭,國小吵,國中鬧,到了高中雖然不至於吵著要上吊,但就怕孩子威脅要傷害自己,讓爸媽受不了。
情緒勒索,總是在每條大街小巷的房子裡外上演著,而這就像周瑜打黃蓋,一個願打,一個願挨。孩子的勒索功力則如線上遊戲的經驗值逐漸提升,勝出率愈來愈高,你的放棄指數也逐漸破表,最終還是被孩子識破——原來爸媽這麼容易妥協。

讓孩子成為具有「我能感」的快樂寶寶!(轉載自天下雜誌)



2-6歲是自理能力發展的萌芽階段,幼兒喜歡說「我自己……」,展現的就是想要自我掌握的內在渴望。本書作者非常巧妙地安排幼兒扮演成熟的父母角色,讓幼兒投射出內心那個想要長大的自我。

讓孩子成為具有「我能感」的快樂寶寶!
圖片來源:【我長大了】系列,親子天下出版
我長大了】系列.專家推薦
2-6歲是自理能力發展的萌芽階段,幼兒喜歡說「我自己……」,展現的就是想要自我掌握的內在渴望。父母如能善用日常生活好好鍛練培育,除了增進幼兒的精細動作、認知記憶,以及解決問題等能力之外,更能提升幼兒的自信與「我能感」。此外,精熟的生活習慣能帶來安全感,讓幼兒在穩定的情緒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習成效,當他們經驗到「我會……」時,愉悅和滿足的成就感將轉化為推動成長的力量。
然而,即便是刷牙洗澡、吃飯睡覺這般稀鬆平常的習慣,對於生活經驗、認知理解都很有限的幼兒而言,卻不是那麼輕鬆容易。他們必須接受嘴巴裡充滿帶點刺激性的泡沫,還要試著不把它吞下去;要擔心水花會不會濺到眼睛,還要注意避免在浴室滑倒;此外,該睡覺了卻還想玩耍、喜歡自己吃飯卻老是弄得亂七八糟,都是幼兒要面對的課題、得克服的情緒。
我長大了】系列叢書是以「自理能力」為主題的繪本中,相當引人入勝的出色作品。作者非常巧妙地安排幼兒扮演成熟的父母角色,讓幼兒投射出內心那個想要長大的自我;至於害怕刷牙、不想洗澡、抗拒睡覺、吃飯吃得一塌糊塗的另一個自我,則以幼兒普遍認同、喜愛的玩偶來代表。調皮搗蛋的小鱷魚、小恐龍、小獅子、小猴子是別人,讓幼兒有了一個安全不需防衛的心理距離。但這些可愛迷人的小動物同時也是幼兒自己,因此,小小讀者就能從閱讀中逐漸認同這些角色,從而接受大人的引導和帶領。
最棒的是,陪伴幼兒閱讀的爸爸媽媽,也可以從書中獲得「如何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」的指導方針。無論是幼兒能力的發展,或者生活習慣的養成,都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協助與歡喜投入;和孩子一起享受【我長大了】系列這四首小小生活練習曲,將幫助爸爸媽媽輕鬆完成教養任務,讓孩子成為具有「我能感」的快樂寶寶!